来自伦敦大学的历史学家,欧洲科学院院士Penelope Corfield教授于11月1-3日造访华东师大,并于11月2日上午在中文系进行题为“日常问候规范的沉浮——18世纪英国鞠躬与握手的兴衰史”的讲座。本次讲座是华东师大“大夏讲坛”讲座系列的第217期,也是华东师大中文系与华东师大全球思想史研究中心和北外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合作主办的“18世纪国际研讨会”的主题发言之一。
Penelope Corfield教授谈“日常问候规范的沉浮——18世纪英国鞠躬与握手的兴衰史”
中文系金雯教授介绍主讲人
在中文系金雯教授的简短介绍后,Corfield教授进入了正题,回顾并拓展她二十年来对“脱帽礼”等早期现代日常交往礼仪的嬗变进行的研究。Corfield教授首先指出,人们的日常礼仪很少留下书面的记载描述,各色礼仪手册为社会交往制定规范,但并不能代表日常生活的真实面貌。所幸,我们可以在书信、日记、戏剧、游记和绘画中找到许多相关证据,并结合制帽业和帽子形状的演变,艰难地构建出日常问候礼仪发生变化的缓慢历程。从18世纪开始,传统的问候方式逐渐式微,男性的行礼方式从深鞠躬逐渐变成点头与以手触额,而女性的深屈膝礼则演变成简易的浅蹲。同时,一种全新的问候风格悄然兴起,昭示平等和互信的握手礼在商业合作和人际交往中迅速普及。1706年的爱尔兰戏剧《征兵军官》就已经发出对脱帽礼不满的声音,握手成为新的外交规范、商业合作、同阶层人士间友谊、社团忠诚等现代社会关系的标志,书籍中和建筑上经常出现握手的装饰图案,绘画作品(如1769年油画《布拉德肖家族》)中也偶然能找到对于握手礼节的记载。简·奥斯汀小说中的细节说明握手礼开始出现在男女之间,社会中下阶层也在同时受到日常问候礼节变化的影响。不过,即使在1830年的美国,跨阶级、跨种族人群之间的握手仍然很少,说明民主平等观念的到来与其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最后,Corfield教授指出,她并非主张以日常礼仪的变化为征兆彰显西方社会的“进步性”,她深刻理解全球文化演变的多元,块茎状的路径。
讲座现场
讲座后,与会专家和同学提出了很多问题,包括Corfield材料来源,历史研究如何避免进步观和单一文明观的问题,以及18世纪欧洲礼仪演变与中西文化碰撞的关系,引发了教授真诚的回应以及与会学人的共同思考。讲座对在场听众在社会空间、等文化研究主题方面的探索都有所启示,而Corfield教授也表示获益匪浅,将在听众问题的基础上继续充实延伸她自己的讲稿。
Corfield教授在11月3日下午还在华东师大全球思想史研究中心与李宏图老师等历史学者和同学进行座谈,分享自己的研究经验。Corfield教授的华东师大之行对推动18世纪研究方面中西学人的交流有很大的助益,华东师大学者也将与国内其它相关学人一起努力继续推进“全球18世纪”的跨学科、跨语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