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等5部作品获得第三届思勉原创奖

发布时间:2015-12-22浏览次数:140

第三届思勉原创奖学术研讨会暨颁奖典礼今天在华东师大举行。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等5部学术著作荣获第三届思勉原创奖。

在学界享有盛誉的思勉原创奖是华东师大为纪念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吕思勉先生而面向全国设立的文史哲类学术成果奖项,这届学术研讨会暨颁奖典礼以“原创之源”为主题,颁奖仪式由思勉原创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大副校长汪荣明教授主持。

历经学术共同体的严格评审,傅璇琮先生的《唐代科举与文学》、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张世英先生的《哲学导论》和陈来先生的《仁学本体论》等5部学术著作,荣获第三届思勉原创奖。来自传统文史哲学科的5位重量级学者的著作获奖,思勉原创奖在学术界的地位与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据思勉原创奖管理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介绍,这一届评选活动在总结前两届经验的基础上,推出了海选和专家推荐相结合的推荐方式,使候选作品的确定更加公平,评奖程序更加完善。思勉原创奖旨在形成一个彼此欣赏、相互砥砺的学术共同体,它既是对有原创性的学术作品的公开认可,又是对更年轻一代学术精英的引导和培养,这个奖对学界来说具有激励、感召和示范的多重意义。

本届思勉原创奖还将颁奖仪式与学术研讨会有机结合,以其自身的首创精神在推动一种新学术文化和学术传统的形成。研讨会由第三届思勉原创奖评审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严绍璗教授主持,以“原创之源”为主题,旨在探讨学术原创的第一推动力是从哪里来。傅璇琮教授的《唐代科举与文学》完成于1980年代,他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文史兼融的治学方法,详尽考察唐代科举制度的设置、运作和变化,全景式地展示科举环境下唐代文人的生存状况、人生感悟和文学追求,为唐代文学研究开拓了新领域和新方法,也带动了最近三十年注重文学与社会文化关系探讨的展开,成为文史研究领域杰出的创新之作。《唐代科举与文学》一书主要涉及的是文学与史学的跨学科研究,傅璇琮以此为例谈了跨学科创新的路径与方法。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强调学术原创应该是“温故知新”的结果,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接着讲”:“一切人文学术研究都要‘接着讲’。一切学术研究领域都有创新。‘接着讲’是说一切创新必有其所本,有其基础,必须接续前辈学者和同时代学者的已有成果,同时力图据本开新,发人之所未发,比前人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样,学术发展和学术创新才能走上良性增长的大道。从学术领域推广到一切文化领域,‘接着讲’可以是文化的传承创新或批判继承,也可以是在传承中力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张世英教授通过视频更是从哲学的高度发表了他对于原创性学术成果究竟应该如何推进的理解:“原创性之源在于‘独立思考’,这决不是说只要个人,不要社会、历史的集体;只要思考,不要知识。脱离社会、历史的集体所积累下来的知识、智慧,孤立的个人只能有空想,不可能有理性思维的原创性成果。‘独立思考’乃是个人集社会、历史集体知识、智慧之大成而进行独立的分析、评判,从而达到创新之己见……知识越深广,理论原创性就越扎实,越有说服力。那种缺乏知识和历史知识、但求标新立异而毫无功底的为学之风,是空疏,与原创性之本意毫无共同之处。”这种对空疏的为学之风的批评而对求实学风的倡导,正是华东师范大学思勉原创奖设立的初衷之一。 


来源人民网      记者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