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国际化城市外国人的语言生活与语言规划研究”中期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9-10-23浏览次数:410

20191022日,国际汉语文化学院俞玮奇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国际化城市外国人的语言生活与语言规划研究”(批准号:18CYY017)中期沙龙在学院办公楼201会议室举办。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袁丹副教授、樊小玲副教授、李清宇副教授、金志军博士以及相关研究生同学参加了此次沙龙。

在沙龙上,俞玮奇副教授首先就该课题一年来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做了说明。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日渐增多的在华常住外国人的语言生活状况及相关语言问题亟待研究,尤其是面向在华外国人的语言规划研究亟需加强。课题组目前已就上海浦东碧云等多个国际社区为研究对象,研究社区语言生活和语言景观背后的语言意识、语言生态和语言政策,课题组提出应弥补国际社区语言规划的缺位,站在国家全面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度做好国际社区的语言地位规划、功能规划,厘清国家通用语言与国际通用语言英语、非通用外语等之间的关系,实现国际社区的语言生态平衡,国际社区语言服务规划应以融入为指向,重视外国人社区的汉语习得规划,让国际社区成为汉语传播的前沿阵地。课题组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研究对象的调查实施难度大,要深入实地调查各类在华外国人的语言生活,要与当地政府部门、学校、社区、行业、跨国公司取得联系,调研现有应对在华外国人的语言管理、语言服务、语言教育等方面的举措与现实问题,不仅工作量大,还需要有一定的调查渠道和社会关系网络。

在听完俞玮奇老师的报告之后,各位专家积极发言,热情地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意见和建议。袁丹副教授首先对该课题的研究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建议课题组可以考虑研究在华留学生群体的语言生活和语言规划问题,该群体也是在华外国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极具研究价值;樊小玲副教授结合自己正在从事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教材中国形象传播策略研究”的经验,提出应重视一带一路国家在华外国人的语言教育问题,还建议课题组重视在华外国人身份认同问题的研究,身份认同本身是变化的、动态的,在华外国人的语言生活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文娟副教授就项目材料的搜集问题给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其他教师也就自身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以及和在华外国人的接触情况,对课题研究给予了一定的指导。在场的研究生等也参与沙龙的讨论。    

各位专家和同学发言后,俞玮奇老师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回应,并与各位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期沙龙的顺利举办,为项目后续开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无论是项目主持者还是与会同学均感到受益匪浅。大家均表示,一定会将这次会议的收获,应用到下一步的研究之中。

最后,这次沙龙在课题负责人和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